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的五篇美食,你吃过几种?
写一篇关于美食的文章
苏州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来到这里,一股股香气扑鼻而来,让人流连忘返,想要再来,美食的诱惑让人无法抗拒。
1. 正宗凉皮
关阿姨是地地道道的“老东北人”,做冷面的手艺无人能及,熟练地把大冷面切成长条,装进碗里,再把金黄诱人的豆腐条放进碗里,再淋上酸辣油和香菜,拌匀,果然酸辣可口,东北人风味十足,辣得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是她的忠实粉丝,因为我是她的常客,她还特意多给我加了一点酸辣酱和一份蒜蓉醋。
2. 兰州拉面
你知道我最爱吃什么小吃吗?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面”的兰州拉面。面条拉得细如发丝,拉面时,师傅不停地用手扭动面团,有节奏地拍打桌子。不一会儿,就拉成了“龙须面”,放进大锅里。小火慢炖,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出锅时,你可以看到师傅们把羊肉和香菜放入碗中,再把面条放进去,好吃极了!
3. 山东杂粮饼
这里的另一道特色菜是山东杂粮煎饼。摊主把煎饼对折,涂上甜面酱,再把金黄色的鸡蛋和面皮放进去,然后卷起来。非常诱人。
写一篇关于美食的文章
我最爱吃的是披萨。现在披萨在全世界真的非常流行。据统计,全世界有超过200万家披萨店,意大利家庭每周吃一次披萨。难怪披萨以馅料的多样性和浓郁的中国风味吸引了无数消费者的目光。
披萨表面铺满了芝士馅料和各种食材,包括香肠、鸡肉、牛肉等肉类,还有黑橄榄、番茄、菠萝等丰富的蔬菜水果,这些食材就像在芝士碎上翩翩起舞的小精灵,无论是素食披萨还是肉类披萨,其独特的风味都让你着迷。
面包和普通的扁面包无异,但无论怎么吃,都会发现奶酪的余味萦绕在舌尖。这里有来自各个地区的面包口味,原味的意式面包松软,带有奶酪香气;美式铁板面包香脆可口,更适合喜欢快餐的人;还有奶酪卷披萨,让面包边缘的奶香更加浓郁……
如此“中国化”的西餐,在中国确实开创了一片“天地”。披萨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快餐”,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喜欢吃披萨的人。不过,作为快餐,它也成为了优雅的代名词。你看,这“西式大饼”是不是很神奇呢?
披萨,这种中西结合的美食,深受人们的喜爱,既保留了中国的传统风味,又将西方文化完美地展现出来,难怪披萨是我最爱的食物。
写一篇关于美食的文章
今天是周五,又有课了。这次的课很特别,因为贾老师让我们每人准备一个盘子和一双筷子,每个人都准备了自己精心烹制的饭菜。因为是自己在家准备的,所以很担心饭菜凉了影响口感。没想到贾老师早就准备好了,把最后一节课改成了晨读课,这样我们的饭菜就不会受到影响。
一到学校,大家就开始谈论自己的“杰作”,互相问对方做了什么、好吃不好吃……我做了两道菜,一道是非常爽口美味的“青椒土豆丝”,一道是“胡萝卜洋葱青椒炒”。
就在大家还在互相谈论着对方的美食时,当贾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原本热闹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贾老师让我们把菜一个一个地摆到讲台上,然后拿起筷子,排好队,一个一个地品尝。看着讲台上五颜六色、种类繁多的美食,我的口水都有些流出来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轮到自己,好尝尝这诱人的美味。终于轮到我了,我跳起一根香肠,放进嘴里,甜甜的,看上去很有嚼劲。当我想再来一根的时候,发现那盘香肠已经被同学们扫得差不多了,我只好再找一个吃的目标了。看到一盘红烧肉,我想这个一定很好吃,就夹起一块放进嘴里。哇!好咸啊,是不是盐放得有点多了!接着我又夹起一块西红柿肉,外脆内软,好吃极了。 然后我把目光投向了顾礼成准备的鸡翅,走到鸡翅盘前,只剩下三块,被眼快手快的同学们一扫而空。为了让大家尝到鸡翅的美味,老师只允许我们吃一小块鸡翅肉。我有些遗憾,没能尽情享受美味的鸡翅。
接下来是选菜环节,贾老师让我们评选谁做的菜最好,谁是“小厨师”,我们指着身边的同学,觉得他们的菜很好吃。最后,老师把王伟康、顾立成、姚志杰、程宇峰、方明成、宋晶晶、陆欣五位同学请到主席台,和他们合影留念,并宣布他们获得了“小厨师”的称号。
虽然这次没有被评为“小小厨师”,但我很开心,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亲手做菜,在我心里永远是最美味的。因为这是我劳动的成果,所以当我享受自己做的食物时,我感觉很幸福。
写一篇关于美食的文章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一道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佛跳墙”。想知道“佛跳墙”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佛跳墙”是一道用锅煮的特色美食。想知道“佛跳墙”名字的由来故事吗?想知道“佛跳墙”的原名吗?请听我细细道来!
《佛跳墙》确实好吃
“佛跳墙”的口味远近闻名,其制作方法十分复杂独特。配料包括汤料和绍兴陈酒。配料有鱼翅、海参、鸡肉、蹄筋、干贝、香菇、鲍鱼等二十多种主料,配以十余种辅料,经过煎、炒、煮、炸等工艺制成各种特色菜肴;然后逐层装入大酒坛中,注入适量汤料和绍兴陈酒。此法可使汤料、酒料、菜肴充分融合,最后用荷叶封好坛子,放在火上加热。用火也很讲究,必须用纯无烟炭火(即大火)烧开后再用小火慢炖五六个小时。难怪“佛跳墙”的口味如此独特!
《佛跳墙》前身——福寿全
“佛跳墙”原名“福寿拳”,背后还有一段故事。早年郑春发在清朝巡抚周濂家里当厨师。有一次,一位官员设宴款待周濂,其夫人对其赞不绝口。回家后,她让郑春发模仿了几次,但周濂并不满意。于是,周濂就带着郑春发到钱庄请教。郑春发向他学习后,主打海鲜,减少肉类,让周濂流连忘返。为何改名为“佛跳墙”呢?是因为“开坛肉香四方,佛跳墙闻声而来。”
我爱“国菜”——令人难忘的“佛跳墙”。
写一篇关于美食的文章
麦子即将成熟,路过南方小镇时,有幸在一家餐馆里吃到了从小就刻在心里的美食——年年儿。吃着这久违的美食,当年对它的渴望不禁浮现在我的心头。
那是我小时候,国家有难,农村里饥荒严重,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吃,连家门口的老榆树也不放过,人们把树皮剥下来当食物吃,但即便如此,饥饿问题还是难以解决。
母亲不忍心看到我们挨饿,很早就许下诺言:给我们做米粉。我们都打心底里高兴,等啊等!终于有一天,母亲说地里的麦子可以吃了,叫我们跟着她去摘麦子。地里的麦子还没有完全成熟,正是做米粉的最佳时节。在母亲的指导下,我们特意挑选了能用的麦子。做米粉用的麦子要求很严格,不能太嫩,因为麦浆还没有凝固;也不能太老,因为麦粒熟了会太干。一定要选成熟了又没有完全干透,粒绿饱满,有一定硬度的麦子。母亲舍不得多摘,因为那可是我们全家的口粮。我们拿着两捆麦子回到家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其实活儿干得轻松,可我们饿得一点力气都没有。 为了吃到这道美食,我们只好坚持和妈妈一起做。
我们先把麦穗一个个地摘下来,然后放进锅里煮,再把煮好的麦穗捏成粒。一切工序还没做完,我便耐不住饥饿,一把麦粒塞进嘴里。经母亲再三劝说,我也没再多吃。麦穗捏成粒后,母亲就把麦粒端到自家的石磨里(当时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石磨),掀开石磨的上扇,在磨脐上放上一枚铜币,再把石磨放好。把洗净的麦粒倒在磨盘上,把一根高粱秆插进磨孔里,我们几个人跟着母亲推拉,围着磨盘转。因为两块磨盘中间夹着一枚铜币,磨盘之间又有一定的间隙,所以推起来比磨面粉还费力。即便如此,我们还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磨盘上的麦粒不停地落下,磨盘周围也不断掉落出一个个小面卷,它们都不太长,像断了的火柴棍一样。
我们浑身大汗淋漓,但心情却很好,因为马上就要吃上一顿饱饭了,而且还是最好吃的饭菜。我们的汗珠不断增多,磨盘周围的小面团也向四面八方堆积起来。直到磨盘上的麦粒全部消失,我们才停止喘息。
母亲用扫帚轻轻扫去磨盘周围的小面团卷,然后掀起石磨的上扇,仔细地清洗两块磨盘。然后我们跟着她到了楼上的房间。我急得连母亲准备的配菜(也许是蒜汁什么的,那时候没有精致的食物)都没看,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那种感觉真的比吃一顿法国大餐还要爽!
时光荏苒,这难忘的童年时光已经成为过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各种传统美食、外国名吃也登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人们可以在工作之余心情愉悦地享受世界美食,但对于我来说,最难忘的还是吃我和妈妈亲手做成的小米。这种感觉,大概是当今世界的人都没有体验过的。
希望大家以后不要再有我这样的感觉,也希望大家能够用平和的心态去品尝人间美味——年年儿!